博物馆

带孩子去博物馆,有意义吗?

刘远举:中国孩子很可怜,大人们去KTV、麻将馆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但中国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理由,这个理由通常都是学习知识。

豪瑟沃斯画廊:局外人致艺术家的情书

豪瑟沃斯画廊从瑞士起步,逐渐发展为全球知名的艺术机构。创始人秉持“艺术家至上”的理念,始终坚持为艺术家提供支持,尤其关注被主流忽视的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

文化
“八方丝路”策展人陆於平:“丝绸之路”是多元且有弹性的

子川:大英博物馆此次特展,呈现了在公元500至1000年间,不同人群、物品和文化围绕丝绸之路的联结与流动。

大都会博物馆如何靠“普世”成为世界最佳游学地之一?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马克斯·霍莱因分享了博物馆的包容理念和文化使命,讲述了艺术是如何促进治愈、学习和变革的。通过展示多元的艺术作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鼓励人们从更多视角理解世界,推动文化交流和个人反思。

不向政治观点低头的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如何精致地唤醒心灵?

科林·贝利博士带领纽约摩根图书馆,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通过丰富的展览激发学生对历史和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巴黎蓬皮杜中心将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翻修

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对为了施工而关闭蓬皮杜中心五年的计划表示愤慨。然而,翻修也将为巧用这栋建筑的广阔空间提供机会。

以爱重塑博物馆体验:布洛德的新视野

从“对人性的爱”出发,洛杉矶布洛德艺术博物馆馆长乔安妮·海勒讲述了如何将这一理念注入艺术管理和展示之中,以此成为了全球博物馆界的典范。

艺术
底蕴与负担:一座百年博物馆的新挑战

宋佩芬:位于华盛顿的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在勾划未来的同时,如今博物馆也需要面对因馆藏的复杂历史而引发的争议。

博物馆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吉尔德中心: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探索自然

宋佩芬:这个以科学、教育和创新为使命的中心,希望通过对虚拟和真实情境的整合,加深参观者的体验和理解。

M+
香港M+博物馆:亚洲艺术的新视角

香港M+博物馆的藏品重塑了关于亚洲艺术的传统叙述方式。

旅行
的里雅斯特,欧洲的复兴之子

长期以来,这座意大利城市一直被认为是哈布斯堡王朝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废墟,如今它又成了一个旅游文化胜地

博物馆
去博物馆和雪糕合个影

郑静:女儿还没到上海博物馆看展,就已经定好了小目标:一定要再买根文创雪糕拍照打卡。

博物馆
探访英语世界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何越:虽然是短暂的走马观花,但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阿什莫林博物馆的策展人比大英博物馆更好地解释了世界历史。

威尼斯双年展:面对艺术魅力与现实议题的天平

宋佩芬:当威尼斯双年展开始着力展现对性别、种族、政治等议题的关注,我也开始担心艺术本身是否会被忽视?

艺术
消失的展览:“存有”与“虚无”之间

宁文:《消失的展览》期待呈现一场“看不到”作品的展出。每件作品都与美术馆的建筑空间相融合,哪怕近在眼前,观者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作品。

艺术
专访山姆•凯勒:博物馆不是崇拜灰烬,而是传递火种

黎蓉:这位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的馆长、巴塞尔艺博会前总监表示,管理博物馆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艺术的价值随着时间而流动。

艺术
荷兰国立博物馆的反思性展览

宋佩芬:荷兰国立博物馆推出系列展览,反思荷兰不为人知、甚至相当黑暗的历史。去年探讨亚非奴隶交易,今年则是印尼的独立运动。

艺术
专访E.A.T.创始人克里斯蒂娜•贝希乐尔

作为恩加丁艺术论坛的创始人之一,贝希乐尔分享在12年间如何凝聚先锋思维、激发创造精神。

艺术
“物质与记忆”:重访恩加丁艺术论坛

黎蓉:跨越疫情的阻隔,E.A.T.在线下重启。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得以重聚,共同讨论世界摆脱孤立和分裂的可能。

博物馆
洪堡论坛:争议与雄心

宋佩芬:作为欧洲最昂贵、最雄心勃勃的文化项目之一,洪堡论坛眼下却面对颇多质疑。我决定为它探寻积极的一面。

科学
吴国盛:中国科学史家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

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盛接受采访,谈中国科学史研究现状及功能,如何促进中国科技创新,如何发展中国科学博物馆业。

乐尚街
“秃鹫”藏家:诺顿•西蒙和他的博物馆

温江涛:位于南加州的诺顿•西蒙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都如同诺顿本人一样,有着精心钻研、博弈与果决出手的精彩。

谈艺录
专访纽约五位美术馆馆长

吴可佳:大都会、布鲁克林、惠特尼、古根海姆及摩根等五位馆长,谈疫情的影响,以及带给他们慰藉的一件永久馆藏。

乐尚街
当建筑与艺术联姻

在欧美,一些房产卖给艺术藏家后,成为“住宅博物馆”。还有一些建筑本身就是为展示艺术而造,但通常他们都不是好的投资。

谈艺录
大都会博物馆:最大的风险是自满

吴可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现当代艺术部主席瓦格斯塔夫强调,对大都会这样历史悠久的机构,最大的风险是“一不留神就自满”。

乐尚街
洛杉矶电影博物馆:迟到了一百年

宋佩芬:90年前就有这个提议,今年12月终于实现。掌管奥斯卡的美国电影学会CEO和馆长细诉博物馆成立的奋斗史。

谈艺录
对话布鲁克林博物馆馆长安•帕斯特纳克

吴可佳:被誉为“当代艺术界的摇滚明星”的安认为,博物馆应有勇气探究敏感话题,如:大规模监禁、种族问题等。

乐尚街
达芬奇作品的借展纠纷

宋佩芬: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今年的达芬奇回顾展是卢浮宫一大盛事。但在向意大利借展品时遇到阻力。

谈艺录
专访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新馆长霍伦

吴可佳:霍伦说,人们看球赛会提前了解球队,但多数观众来大都会却不做任何准备。大都会将帮观众“预习”。

文物
国与国之间的“文物移民”

赵潇:珍贵文物“移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可能物归原国吗?英国史学家霍尔布鲁克细说源头。

文物
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的来龙去脉

赵潇:大英博物馆有2.5万多件中国文物。我从藏品捐赠人斯隆爵爷开始,理清了中国藏品的几次重大来源。

谈艺录
汪涛:青铜器藏家主要是中国人

吴可佳:汪涛博士指出,藏家越来越重视艺术品内涵和历史传承。青铜器量少价高,藏家多是对中国历史有情结。

谈艺录
汪涛:青铜器后的另一个宋徽宗

吴可佳: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吉金鉴古”中国皇室青铜器展汇集中外博物馆珍藏。策展人汪涛详解全新策展视角。

艺术品
让非洲劫掠艺术品“回家”

达利:法国总统马克龙承诺归还当初从非洲劫掠的艺术品,由此带来的舆论道德压力将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乐尚街
阿布扎比卢浮宫:野心与视野

吴可佳:酝酿逾十年的阿布扎比卢浮宫已对外开放。这座强调普世性并聚焦全球的博物馆会改变世界文化版图吗?

谈艺录
克拉克:博物馆必须适应年轻观众

吴可佳:V&A策展人克拉克表示,年轻观众特别期待从新技术中看到佛教艺术的内容,因此必须适应他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