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

我的英国“黑暗料理”探索之旅

张璐诗:关于食物的风味,名声不佳的地方特色哪里都有,文化差异也总是存在,但如果不止步于此,总会有表面印象之外的发现。

2009年,我第一次到爱丁堡,行程主要是参加图书节和艺术节。有一天下馆子,灼青口、海螯虾、大扇贝端到面前。作为住珠江边吃海产长大的人,毫无期待之下,一颗颗新鲜、厚肉的贝类入口,我一下就被惊到了。当时的激动,有点像在一个偶遇的宝藏音乐现场,急于与人分享的同时,想到的却都是周围朋友们对英国饮食不待见的观念。带着对苏格兰海产“惊为天人”式的好感,我开始下意识去探究不列颠的饮食文化:与英格兰的众友人聊天了解饮食传统、多去接触业界人士、逐家去品尝品质好的“英式烹饪”餐厅,并陆续约见英国的几代厨师,与对方详细聊天。

如今我的理解是:油腻难吃的“炸鱼薯条”当然存在,不明所以的“仰望星空”鱼派也担当得上“黑暗料理”之名,19世纪伦敦打工人发明的“泥鳅冻”放到今天,就算是本地人也难以下咽。但就像北京有豆汁,长沙有“臭豆腐”;许多国人初接触英国圣诞节特色糕饼mince pie时,极不习惯各种香料干果混搭的酸甜口味;同样的,英国朋友们大都难以理解中秋月饼里面的咸蛋黄。名声浑浊的“地方特色”哪儿都有,文化差异也存在。但如果并不止步于此,放开心胸谦卑探索,你会发现“中国胃”在英式烹饪中并不委屈。

英国酒馆(pub)遍地,从中世纪开始就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之处。聊过去一年里的英国美食,何不就从“gastropub(美食酒馆)”说起。这个结合了美食(gastronomy)和酒馆(pub)两个词的新造词,起源于1991年的一家伦敦酒馆。如今越来越多的酒馆都在效仿这一模式:提供简单但高质量的餐品,菜单根据季节变化,使用新鲜的本地食材,结合了传统英国菜和现代烹饪技巧。翻看酒馆的中世纪历史就知道,当时的酒馆餐食如炖菜、烤肉、面包和奶酪,简单是简单,但使用的就是本地生产的食材,菜品种类也根据季节变化。这让我想起来,从南到北,我见过的每一位不列颠厨师都会提到一个变化:二战后的英国有过一段食材短缺的时期,在重建经济的阶段曾照搬美国的快餐模式。

您已阅读19%(810字),剩余81%(342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